2014年5月11日星期日

颱風路線、距離、天文大潮 | 風暴潮的破壞力

雖說香港不是地震帶,地震或海嘯的威脅不大,但像小型海嘯般的風暴潮,威力不容看輕。縱觀各地風災,帶來大量人命、財物傷亡的不是高速陣風,而是由熱帶氣旋引起而突如其來的風暴潮。簡單來說,風暴潮不是海浪,而是熱帶氣旋引致的海水上升。熱帶氣旋的風力是水位上升的主因,它的低氣壓是次因。風暴潮所引致的海水上升高亦與水深和海岸線形狀有關。

香港三面環海,每年夏天都會受到數個熱帶氣旋吹襲,故風暴潮威脅離我們不遠。天文台台長岑智明指出,風暴潮會否對香港造成大規模破壞,取決於颱風的強度、路徑、颱風與香港之間的距離與及是否碰上天文大潮。

天文台台長岑智明

天文台紀錄了20次導致維港出現最高風暴潮的颱風路徑,它們不是從正面吹襲香港,就是在香港西南方近距離掠過。由於北半球颱風是圍繞風眼逆時針旋轉,加上香港南面是無垠的海洋,海浪及由風暴潮引致上升的海水就隨風勢湧進香港。

曾經在香港引發過超過1米風暴潮(在維多利亞港錄得)的颱風,它們大都是正面吹襲香港或在香港西南方近距離掠過 (圖片來源:香港天文台)

根據天文台的紀錄,1962年「溫黛」襲港,維多利亞港及大埔滘分別錄得1.77米及3.20米的的風暴潮,而當時兩個地點的海水水位(天文潮 + 風暴潮)分別為3.96及5.03米,這個紀錄至今仍然未破。(另外,有指1937年的「丁丑風災」與及1906年的「丙午風災」造成的風暴潮比「溫黛」更猛烈。根據1937年受災現像估計,大埔滘一帶海水水位約高6米,風暴潮曾達4米左右,死亡人數多達1.5萬。但因年代久遠,未有完整數據而沒有列入正式紀錄)

比較近期的例子就要數2008年的「黑格比」,當時颱風離港約180公里,本港掛起八號風球,但它令到長洲、大澳、九龍東部等低窪地區受海水浸沒。維港及大埔滘風暴潮分別為1.43米及1.77米,碰巧時值漲潮,維港水位達3.53米,僅次於溫黛吹襲時的紀錄(3.96米)。然而歷史數據告訴我們,每當維港海水水位高出3米時,沿海低地就會受浸。


有見極端天氣情況愈來愈常見,加上全球增溫令到海平面上升,風暴潮威脅會愈來愈大。天文台台長指出若果遇上特大風暴潮並加上天文大潮(最高可達約3米),低窪地區如大澳會有疏散計劃,而天文台亦會恆常在熱帶氣旋警告與及手機的特別天氣提示中提醒市民防範風暴潮帶來的水浸。

Reference:
  1. 黃永德、黃梓輝,2008香港的風暴潮預測,香港天文台
  2. 黃永德、黃梓輝,2009颱風黑格比在香港引起的風暴潮個案研究 ,香港天文台
  3. 李本瀅、胡宏俊,2010什麼是風暴潮,香港天文台
  4. K.H. TAM, 1996, Tropical Cyclone and Storm Surge Risk Assessment, Hong Kong Observatory
  5. 江偉,2011熱帶氣旋:在東邊、在西邊?,香港天文台

2014年5月7日星期三

天水圍的街坊智慧 - 剩食分享


廣告時間CM BREAK - 影片參與了National Geographic Awards 2014 紀錄片大賽,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多多按Like。



「人家這樣辛苦為你送食物,好食、不好食我都開心,我不會嫌棄的,我滿足啦。」

天水圍街坊 食物受助人 王婆婆


「我喜歡做義工,當時知道 (這裡) 需要義工派食物,我就來參加。一來可以幫到自己幫到街坊,二來又可以支持環保。還可以食的食物就派給有需要人士,不能食的才丟棄,那我們的填堆區就不會這樣快就爆滿。」

「有衣食大使」義工 Elaine



「我退休前是技工,家住在九龍。今天我住在天水圍,我覺得我過往的工作技能能夠幫助到天水圍區的居民,有時我幫手派食物、有時我又幫手修理手推車、又會幫街坊整電器,我不覺得天水圍是悲情城市。」

天水圍街坊 龍哥
天水圍一直被稱為「悲情城市」,新移民、低收入家庭、高失業率、人口老化的問題一直揮之不去,再加上天水圍位於新界西北,遠離香港中心,加上交通費高昂,居於當地的市民彷彿坐困圍城。即使城外的人這樣看,城內的人沒有放棄過自己,他們運用自己的力量,貢獻整個城市。


香港的堆填區即將爆滿,政府除了擴展現有堆填區,或者增建焚化爐之外,也沒有多大的板斧解決垃圾圍城。不過,位於天水圍的家庭主婦們,已經運用師奶智慧,為社會出謀獻計。天水圍北部有一班穿上紫色POLO SHIRT 的「有衣食分享計劃」食物收集員,她們都是當區的家庭主婦,幾乎每一晚都會推著手推車來到屋村附近的街市收集賣剩的食物。起初支持食物回收的商販數目不多,收集到的食物種類又單一,只有一些不易變壞的蔬菜水果。但後來食物收集員日復日的來訪,愈來愈多商販們應得食物回收員,也有愈來愈多的店鋪支持計劃。而在我們採訪當晚,食物回收員還收集了涼茶、麵包、糖水、豆腐等食物。


淑芳(左)和Jenny 媽(右)因為食物而結緣

食物回收分秒必爭,當食物回收員完成工作之後,社區中心內的一群義工們已經隨時候命,等待分類食物。食物會由街坊義工組成的「有衣食大使」親自送到食物受助人的府上,他們大都是老人家或者是貧困家庭,每一袋食物除了能夠果腹,還是街坊街里的聯絡橋樑。Jenny 媽是其中一位「有衣食大使」,她收到食物後會轉交鄰居淑芳。本來Jenny 和淑芳住在樓上樓下互不相識萍水相逢,就是因為食物將她們連結在一起。

2014年5月2日星期五

訪香港公共交通智庫 香港的渡輪服務能否敗部復活嗎?

繁忙時間在金鐘、北角、鰂魚涌港鐵站,等多幾班車你都未必上得到。紅隧,無論任何時間都是塞車。維多利亞港被填成維多利亞河,兩岸愈來愈接近,可是交通時間並沒有因而縮短。未來數年,再會有多條港鐵支線落成,上述轉車站的人流將會再增加,在現有的建設和系統之下,鐵路只會愈來愈迫。


相反,維多利亞港上的碼頭卻一個個被清拆、或被凋零。香港公共交通智庫幹事 Ticky 在訪問中分析當中原因,「今時今日的渡輪不是渡輪,而是村輪,意指渡輪服務只為碼頭附近的屋村居民服務,對於其他通勤人士來說,毫無吸引力。就紅磡碼頭已言,它只能服務住得比較的黃埔花園居民,如果我是住在紅磡區中,我不會行十五分鐘去搭船,我會直接坐過海巴士,價錢又不是相差很遠,但時間又差不多。」

渡輪往紅磡碼頭 (照片由Ticky Chan 提供)

從北角碼頭遠望九龍一帶


筆者之前經常由北角搭船至紅磡轉乘東鐵,過海段的確是很舒適,不過由碼頭行去紅磡火車站的一段路就很痛苦了,沒有天橋、沒有直接通道,也沒有明確的指示,好天曬落雨淋,我想很多人試過一次後也不會「翻轉頭」再搭船過海。Ticky也認為這是加速渡輪「覆亡」的原因。「中環、灣仔的碼頭人來人往,是因為市中心的人,甚至是半山區的居民都能夠沿著天橋系統走到海邊,加上對岸尖沙咀碼頭又在鬧市之中,交通方便,大家當然樂於使用。反觀其他港內碼頭:九龍城碼頭、觀塘碼頭、三家村碼頭、西灣河碼頭及北角碼頭,它們不是沒有配套,就是偏離市中心。」數據亦反映事實,除了中環至尖沙咀及灣仔至尖沙咀兩條皇牌航線外,其他航線(北角-紅磡、北角-九龍城、北角-觀塘、西灣河-三家村、西灣河-觀塘)都是蝕本收場。

天星小輪的地位應該不被動搖,但其他港內線航線則命運難料

每次船公司經營期滿,政府都會容許船公司加價,又或者補貼他們經費。香港公共交通智庫覺得那是惡性循環,船費加了,市民更不會使用,變相加速埋葬渡輪服務。智庫成員認為,與其政府每次續牌時都要津貼船公司,倒不如做好碼頭的交通配套,如增設免費穿梭巴士來往就近的巴士站、市中心地點和港鐵站,增加渡頭的人流量,才是治本之法。

詳細訪問全文:
解決過海交通問題,還有渡輪可以幫到手 | 創動力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