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9日星期一

元荃古道半道行

一向都比較少行新界西部的山嶺,今次特意去行「大路」的元荃古道。元荃古道並不古,大部份路段都鋪上了水泥。古道蜿蜒在屯門公路對上的山崗上,天氣好時,大概可以望到大嶼山一帶的綠水青山,不過今天的天氣不是太好,濃濃的水氣蓋住了風光,行在山上卻有點像在仙境一般。

今次只走半段古道,在清快塘村轉出深井離開時,看到路邊有幾棵長滿紅葉的大樹,真是驚喜!而在村口旁,又有一棵長滿黃葉的巨樹,真有秋冬感覺。
清快塘村的紅葉

清快塘村村口的參天大樹

2014年12月22日星期一

上水華山

華山,上水也有一個,它是一個不太高的小山,由山腳走到上山頂,只需要半個小時 (大概百多米左右吧),所以也是一個頗為方便的登山之處。

站在山上,由左至右望去,可以看到聯合墟、粉嶺市中心、上水市中心、石湖墟及遠至文錦渡一帶的風光。可以相像上水粉嶺一帶未成為新市鎮時,這裡真是良田千畝、好山好水的一片綠油油景緻,也可能是風水太好吧,山頭上的墳墓金塔數量也遠比其他的行山路徑來得要多!

推土機快將駛進綠色空間,也不知道這個山頭上的風光能夠維持多久。

華山夜景遠望上水粉嶺兩市中心

2014年12月14日星期日

後佔領時代

不枯也不散

每天工作都會路經金鐘夏慤村,打從928起,幾乎每天都會在佔領區行著走著。由盛夏走到初冬,我也沒有想過佔領能夠維持七十多天,也許這是香港人已經衝開了「和理非非」的關口,以往的行禮如儀的遊行集會,已經宣告破產,因不單對政府毫無意義,而且也會被年輕一輩徹底摒棄。同時,今次雨傘運動的最明顯的短暫「成果」,就是令到鄰近國家的選舉有了微妙的變化。台灣,國民黨大敗,同時也顯示了中共以經濟攻勢「統一」台灣策略遭遇到重大挫折,香港成為了一國兩際的最壞示範;日本國會改選,Huff Post 亦將香港雨傘運動佔領者的心願編輯成網站頭版,呼籲日本國人要珍惜得來不易的選舉權利。


在佔領期間,已經有不少義工在佔領地區提醒年輕一輩登記做選民,每個立法會大選區內只需要多二、三千票,就能多一個泛民、少一個建制議員。當然,我也不期望今年的雨傘革命,就能影響兩年之後的立法會選舉結果,因為政府及北京的反制行為可能會愈來愈激烈。而且在現有崎型的分組點票議會制度,要循正常的立法途徑去推倒功能組別將近乎不可能(有網友已發鴻文分析如何「反滲透」功能組別)。不過在九月二十七日時,我相信沒有人會預計佔領行動會歷時七十多天,不是因為看到希望才努力,而是努力才會看到希望,「勿忘初衷」,應當如此。

2014年12月6日星期六

遊走南生圍

幾年前曾經來過南生圍一次,已經愛上了這個十分方便,但又可以遠離城市煩囂的郊野。今天到來,遊客依舊駱驛不絕,還有一些穿上了畢業袍的大學生特意走來這個城市中的綠洲來取景。




南生圍本為私人土地,因為群眾要求保育的聲音十分強大,所以發展商及政府也不敢輕易的對這片濕地大興土木。像南生圍這種讓人舒舒氣、減減壓的空間,在香港我怕是愈來愈罕有。

2014年11月26日星期三

與action camera 同遊新加坡

Merlion, Marina Bay
第一次外出工作,也是第一次去到新加坡。為了方便,沒有單反隨身,只是臨出發之前買了一部Sony Action Cam Mini,邊走邊拍。大部分的拍攝時間,都沒有連接到屏幕,也只是用「盲狙」的方法來拍,但是這種感覺真的有像用菲林拍攝,要到了處理記憶體時才會知道影片的效果,倒也有趣。

「打爛七百萬,得到十三億」

在金鐘拍攝時,有一些市民走過來談天。談天時我們也在研究,佔領運動發生了,過了五十多天,依然毫無寸進,亦是時候要檢視策略的時候。

五十多天過去,佔領運動膠著

有朋友在說,今次的運動是全民醒覺,要起來的市民也都起來了。既然大型佔領都未能有效迫使政府讓步,那就不如政治問題政治解決,讓市民動搖現有的政治版圖:好像立法會的功能組別,也未必好似想像般閒人勿近,平民也有方法去成為當中之選民;又有些區議會選區都因為無人出來競爭,導致一名候親人自動當選。搶佔這些政治空間也是有效的方法呀……

旁邊的太太就認為:對呀,我也同意運動要「落地」,但是我們面對是相當龐大的建制選舉機器,蛇齋餅糭,一車又一車的鐵票車到去票站,面對這樣的攻勢,我們很難打得羸的。很多人都覺得佔領運動是阻住他人搵食,又或者是拉布阻撓民生問題,可是有很多人也不明白,政府每每說要花上數以億計的工程項面,有幾多是便民政策?99%都是那些大企業、大判頭得益,他們得利後,再用盈利之中的一百幾十萬來分餅仔,這樣是讓平民百姓真正得益嗎?我想很多人也不明白。如果要遍地開花,佔領人士一定要將這種思想向大眾公佈呀!

那時候,旁邊一男子又插咀說:「打爛七百萬,贏來十三億」,香港實在有很多人抱有這種思想啦,而且大部分都是位高權重的人。他們打爛了香港,可能真的可以逃之夭夭,可是我們呢?這次真是無後路可退了。五十多天過去,如果也不想想方法去轉陣的話,那真的是平白浪費了9月28日一眾市民頂胡椒、挨煙彈的心血了。



2014年11月16日星期日

新玩具 Sony Action Cam Mini - HDR AZ1

本來想買Go Pro Hero 4 Silver Version,但看見Sony 的Action Camera 配置了蔡司鏡頭,也看到了兩者拍攝的試片,被蔡司鏡頭的發色及立體感深深吸引,最終都下海買了Action Cam Mini 回家。



唯一覺得美中不足的是,Go Pro 方方正正的外型,在玩戶外運動或者街拍時,實在是比Sony Action Cam 的子彈外型,來得方便。

初到新加坡

因為工作,第一次飛到新加坡,第一個印象就是很安靜。機場很靜,街道很靜,公共交通很靜,整個城市都很安靜,完全不像是一個擁有五百萬人口的城邦。相對於香港,即使一個新市鎮,都比新加坡的中心區來得喧鬧。

白天市面都沒有人

與香港一樣,新加坡都是亞洲重要的金融中心。她的灣區,與香港維港中環、金鐘一樣同是優良的海港,玻璃高廈林立。在廣廈之後,地區小店沒有離場,它們都緊守在小城窄巷之中。沒有連鎖店、沒有藥房、沒有金鋪,對於香港人來說,已是個可以抖抖氣的角落。

新加坡市區夜景

最喜歡新加坡能在市中心黃金地段做了一個偌大的公園,Gardens by the Bay,幾株十多層樓高的發光「大樹」,隨著音樂不停轉變色彩,映照著整個城市的天際線。走在樹與樹之間的棧道,或在樹頂上的酒吧呷一口酒,停一停,看一看,在華燈背後,城市之間的differentiation 才是最重要。香港與新加坡常常拿作比較,新加坡找到了自己的特點,而你又覺得香港的特點又是什麼呢?法治?自由?平等?廉潔?每個人都應該有不同的答案。

有新加坡的同事問我:「你會來新加坡工作或是居住嗎?」工作,新加坡的確是好地方,但講到生活,我大概都會選擇香港。同事問為什麼,「因為我生於香港嘛!」香港,也有值得我們自豪的地方。我們不幹,誰幹?
Gardens by the Bay


2014年10月24日星期五

我看遮打

Kenneth 的邀請,也寫寫自己對遮打革命的感受。



點解?



催淚彈、防暴隊、政改落閘、前高官相繼揭發貪污、機場第三跑道、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梁振英僭建、陳茂波囤地、港視風雲、港台滅聲、網絡廿三條、國民教育、功能組別、高鐵拆村、天星皇后、領匯上市、市區重建局、利東街、零三沙士、六四、七一、廿三、八萬五、數碼港、中藥港、教改、母語教學、強積金、最低工資、標準工時、可加可減、CEPA、自由行、奶粉、益力多、地溝油、雙非、學位......港共政權禍港殃民實罄竹難書!


感受?



工作關係每天都會走到夏慤村,拿起相機準備影相時,身旁總會有一些老人家,他們都在說:「你睇下,呢班後生仔真係唔話得,男又靚仔,女又靚女,咁都肯訓街」、「辛苦你地囉,而家你睇下旺角,日日都有古惑仔來搗亂,呢個政府真係好不堪...呢啲群眾鬥群眾的招數共產黨最擅長..」我相信每次走進佔領區,總會發現到值得你留下來的理由。


結果?


原先來我認為「佔領中環」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催淚彈一轟,平地一聲雷,引來更大的遮打革命,是成是敗,無人可知,無人可料。有人曾經講過,若是失敗的話,我們也會以今天自豪,無悔為自己未來奮鬥過。但身邊有能之士告訴我,做事情一定要有策略,plan to failure 是白痴的,也是浪費時間。「一係唔打,一打就要打贏!」在旺角陣地跟一些司機大佬說過,他們認為我們根本不會輸,只要笑看一切的挑釁,恪守和平,敵人也就無法入手。



WL T(@chtwlaa)張貼的相片 於

「雨傘是一朵朵的花,不枯也不散。」

2014年10月7日星期二

與佔領金鐘的長者、中年、OL、學生對談錄

晚上走過金鐘夏愨道天橋,看見有一位老伯拉著一台手推車,旁邊拉起了一張紅色的易拉架,架上寫了一段詩句,勸告學生「得些好意需回手」。附近有十數途人圍著那位老者,有的索性坐在地上。當我走近時,聽到人群中正熱烈討論著警方執法不公一事。



學生指:「政府是我們的敵人。」老者回應,不應該把政府當作成你的敵人。而是要 make your enemy become your friends, not vice versa。



「好的,就當我們的敵人不是政府。那前幾天在旺角佔領現場,那一群連廣東話都說不正的人前來搗亂,他們會無緣無故來搗亂嗎?而那群警察又為何不執法呢?」另一位學生又道:「利申,我不是左膠,但是警察曾經在銅鑼灣的佔領現場救了我一把,把我從暴亂之徒間拉出來。」



此時,又有一位中年阿叔插咀:「我看到你的橫額,但我真的想知道,學生走出來挨更抵夜,花了九個晝夜,到了今天學生們仍然什麼都得不到,難道是為了得到那一瓶礦泉水嗎?我真的想問問得些好意,是指什麼好意?」

老師又道:「我會將這個橫額送給梁振英,我也希望送給習近平。」

人群中又有一位阿伯大叫:「你送這些牌給他們有什麼用呢?他們根本不會聽......你覺得我們要得些好意需回手,但是若果我們拿著持反對意見的橫額走進一些親中團體舉辦的活動中,你能夠想像到後果嗎?」

佔領地的學生糾察看見場面有點點火藥味,就立時叫喊:「其實我們半個小時之前都研究過橫額中的字,我們都覺得,你在字裡行間中填什麼字下去也成理由,文章你們可以自己解讀啦......我們這裡的規矩是先舉手後發言,一個個來說呀!」

站在旁邊的女生舉起了手,她先作了個自我介紹:「大家好,我是一個實習記者,在的講話之前,我想大家以掌聲鼓勵這位長者,他在這裡是「異見人士」,但他都勇敢表達自己的見解,同時大家又肯心平氣和的尊重各種聲音,早前我在旺角訪問時,也中了藍絲帶一拳,也有幸當時同行的男記者救了我......我在這裡想問問大家,大家為什麼要留在這裡?我們是為了真普選。我在採訪時問過很多人,他們都不太理解何謂真普選,而我覺得真普選,就是每個人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而不是現在由中央落閘,變相欽點。」

聽罷眾人拍手,同時糾察也為年老人士送上礦泉水。此時在我身邊的戴眼鏡男生也舉著手,發表自己的意見:「為什麼當時香港人要回歸,是因為大家都不喜歡倫敦直接委派港督前來香港嘛,那當時人們提倡民主回歸,但現實告合我們,這只是騙局,我們至今都不能直選特首。」

旁邊有阿叔在說:「唏,小朋友,1997年你還未出世呢!」

此時又有另一位少年舉手:「我曾經聽過網台節目,講過為什麼香港在英治時一直沒有直選。原因早在50年代,港英政府也希望讓香港普選自己的議會及政府,但當時北京政府強烈反對,時任總理周恩來曾明言若果香港變成自治地,將會馬上揮軍解放香港。這份紀錄你可以在網上查找得到的,老師如果你想看,我可以發電郵給你。」

聽罷,人群中一位 OL 也和應著:「朋友,你可不可以把有關那檔案的資料發給我呀?」

在交換資料期間,又是吹水位。OL 道:「早幾日和家人為了旺角衝突一事起爭執,他們竟覺得示威女生被非禮是正常,真是激到我死。」在旁的中年男:「我也不明白為什麼人人都說佔中阻返工,不是學生阻你返工,而是政府阻你返工呀。地鐵日日如常運作,沒有巴士,你咪去搭天星小輪囉,唔係好遠咋嘛,又平D添!同埋呀,佔領時期最開心一定係地鐵呀!日日咁多人搭,仲唔賺死佢地咩!」

同時,在我的身後,又有糾察在叫:「有無人未食飯?有磨菇飯呀!」中年男子又接著:「共產黨應該要來這裡學習我們共產才對啦!」

這個香港,有點親切,又有點陌生...


2014年10月2日星期四

與佔領旺角的貨車佬對談

一輛輛的中、小型貨車鎮守著彌敦道與亞皆老街交界,嚴防九月三十日凌晨時份,有私家車突然衝入佔領區事件重演。「那一晚我們駛走了貨車,不久就收到短訊說有車衝入了佔領區。我們現在都把車堵塞在道上,我們是希望守護內裡的人啦。」

貨車長蛇陣

貨車司機們在佔領區前,有的在吹水,有的在食煙,有的在指揮交通,有的幫手運送物資。「既然佔領已經開始,馬路堵塞了我們都上不了班,那就索性放假,也來支持學生運動和參與佔領的市民啦。」為什麼走出來抗命?「因為我們都受得氣耐啦!我們都是被政府壓迫的一群......政府要求我們的車輛只能使用使十五年,但是貨車現在還行得走得,而且貨車都是我們真金白銀買的,那有強制換車的道理?即使我們願意去換車,賠償金又不多,車行又不會讓你一次過買斷貨車,強迫你分期付款......小型貨車HI-ACE 售價大約三十萬,用十五年還算ok,但有些司機是駕駛中型貨車,十五年期限是很難回本的。但想一想,其實買車和買樓都是一樣,為何政府有權去干涉你的財物呢?香港人就是這樣,事不關己,己不勞心,但若果你不出聲,下個受害者就可能是你,我也時常跟其他車會的人說,遲早政府也會搞著你們啦。」

的確,貨車只是屬於旺角


司機大佬佔領旺角
人大落閘,普選框架一鎚定音,也有相當的市民覺得,普選不普選,也不關我的事,只要有錢搵,有啖好食就行了。九月廿八日下午六時起,警察防暴隊在金鐘施放第一枚催淚彈後,震醒了很多人,民情一晚逆轉,市民不齒警察所為,紛紛佔領街頭。「我知道警方放催淚彈時就十分忿怒,他們都是學生,為什麼要使用如此手段對付?水貨佬在街上大剌剌地裝貨、拆貨,那又算不算是佔用公共空間?那為什麼警方不去檢控?」說到警察,司機大佬總有訴不完的苦水,他們都認為冰封三呎非一日之寒,今次史無前例的佔領行動,其實都是政府長久以來漠視大眾聲音所致。問到對於運動如何落幕,司機大佬相當樂觀:「我們好難唔贏!只要不受到挑釁自亂陣腳就掂!」說罷他望向不遠處的集會講台,「我們都是粗人,沒有太大的希望,學生們,正在集會的一班年青人,他們才是香港的希望,我們只是輕輕的幫他們一把。」


那時中央講台正在唱起【海闊天空】,「仍然自由自我,永遠高唱我歌,走遍千里~~~」,司機大佬們也敞開了車門,扭大了車內音響,一同的「焚」著......

2014年9月3日星期三

一次救狗的經過


早已聽聞私人動物繁殖場的環境十分惡劣,繁殖場主往往當動物為搖錢樹,牠們日復日地繁殖後代。初出生的小貓、小狗就被送到寵物店中販賣,也許會成為你家中的一分子。





筆者近日曾參與一次救狗行動,見證十多條的小狗 (牠們只是體型細小,而年紀卻不少) 被拯救出苦海。我們都想一睹繁殖場的真面目,可是負責搭路的義工們不希望我們前去拍照或採訪。「若果繁殖場曝光了,我們一眾義工以後再不可能從繁殖場中救出動物,而那群老弱殘兵的就只有死路一條。」由於法例上灰色地帶,造就了這個怪圈:拯救動物的義工一方面要容忍這些私人繁殖場的出現,同時也不能「得失」他們,否則只會造成更大的生靈塗炭。


與其中一位義工談過,她之前曾經在連鎖動物店工作過,目睹過動物店對待動物極不人道,故此出走成為義工,希望救更多無辜動物。「我曾經見過天生殘缺的倉鼠,被當成蛇的食糧拿去賣,十元你就可以買到一大堆。有時一些貓狗,因為貌子不討好,賣不出去,店主會把牠們人道毀滅。有時看見一些年青人,他們不懂善待動物,小狗小貓到他們手上就已經哇哇大叫,但是為了做生意,也沒辦法不賣給他們。」





今次從繁殖場裡拯救了十隻小狗,牠們都欠缺了動物的神氣,有些身患寄生蟲或皮膚病,有些牙齒嚴重腐爛,有些母狗因為長期餵養母乳,而導致乳頭腫大,可想而知,這些動物的生存環境極為惡劣。每次在寵物店中看見可愛的小狗在櫥窗前搖頭擺尾,在掏出銀包之前,也請想想正有一群動物在繁殖場中受著非人對待。養動物,可以選擇領養,主人們更要承擔責任,照顧牠們一生。


2014年8月21日星期四

由牛尾海說起

科大對出的海面,叫做牛尾海。

牛尾海
牛尾海日出
一到夏天晚上,一艘艘由西貢出發的墨魚船就駛到牛尾海,高峰時期可以有十數艘船隻在作業,把整片海面都照得分明。


其實我們一直都認錯物種,我們釣的不是墨魚,而是魷魚,每年魷魚群就會隨水流流到牛尾海產卵。不說不知,香港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生境,東面海域是無垠的海洋,西邊海域是珠江河口鹹淡水交界,生境多樣性孕育了過千種的海洋生物。就以海馬為例,外國研究海馬習性多會在珊瑚礁進行,但香港的海馬就常見於淡水河口一帶的紅樹林,算是世界罕見的情況。


除了海馬,牛尾海曾是紅斑魚的家。紅斑魚的英文名字是'Hong Kong Grouper',證明牠曾是香港水域的常住民​。往日,「清蒸雙紅斑」是婚禮中不可缺的一味菜,取其好事成雙,大吉大利。相反,這帶給紅斑魚厄運,魚肉味美為牠帶來殺身之禍,數十年來不斷捕獲,紅斑魚已成頻危物種,與中華白海豚般面臨沒頂之災。同時,面臨滅絕的不只是紅斑魚,在八十年代的龍鼓水道,曾是黃花魚的聚居地,但為了滿足港人口腹,經過十多年來的濫捕,整個黃花魚族群已被清剿殆盡。

牛尾海中捕魚


海岸公園遙遙無期
政府在2001年已研究將牛尾海劃入海岸公園地區,以保護這片海域內的生物,可是數年政府將計劃擱置。香港政府已簽署【生物多樣性國際公約】,並需按公約要求在2020年或之前,將10%的香港海域列為海岸公園。而現在香港只有四個海岸公園:海下灣、印洲塘、沙洲及龍鼓洲和東平洲,總面積只得2400多公頃,只佔香港水域面積1.47%。成為海岸公園的條件有三:當地擁有完整的生態系統、既是頻危動物的生境、亦能夠向公眾推廣保育意識,牛尾海鄰近市區,基本上已經符合以上條件,但政府就已有持分者反對及橋咀洲已設立地質公園等模糊理由拖延計劃。


最近社會上討論是否興建機場第三跑道弄得沸沸揚揚,政府似是開出交換條件,打算將赤鱲角機場島以東的大、小磨刀洲一帶的海域列為海岸公園,以補償港珠澳大橋及日後「三跑」工程展開時對環境及海洋生物的影響。由地理位置來推斷,香港東邊的牛尾海,並未有納入與珠三角「融合」的工程,環保相關議題當然是「拖得一時得一時」。


More info:
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訪問

2014年5月11日星期日

颱風路線、距離、天文大潮 | 風暴潮的破壞力

雖說香港不是地震帶,地震或海嘯的威脅不大,但像小型海嘯般的風暴潮,威力不容看輕。縱觀各地風災,帶來大量人命、財物傷亡的不是高速陣風,而是由熱帶氣旋引起而突如其來的風暴潮。簡單來說,風暴潮不是海浪,而是熱帶氣旋引致的海水上升。熱帶氣旋的風力是水位上升的主因,它的低氣壓是次因。風暴潮所引致的海水上升高亦與水深和海岸線形狀有關。

香港三面環海,每年夏天都會受到數個熱帶氣旋吹襲,故風暴潮威脅離我們不遠。天文台台長岑智明指出,風暴潮會否對香港造成大規模破壞,取決於颱風的強度、路徑、颱風與香港之間的距離與及是否碰上天文大潮。

天文台台長岑智明

天文台紀錄了20次導致維港出現最高風暴潮的颱風路徑,它們不是從正面吹襲香港,就是在香港西南方近距離掠過。由於北半球颱風是圍繞風眼逆時針旋轉,加上香港南面是無垠的海洋,海浪及由風暴潮引致上升的海水就隨風勢湧進香港。

曾經在香港引發過超過1米風暴潮(在維多利亞港錄得)的颱風,它們大都是正面吹襲香港或在香港西南方近距離掠過 (圖片來源:香港天文台)

根據天文台的紀錄,1962年「溫黛」襲港,維多利亞港及大埔滘分別錄得1.77米及3.20米的的風暴潮,而當時兩個地點的海水水位(天文潮 + 風暴潮)分別為3.96及5.03米,這個紀錄至今仍然未破。(另外,有指1937年的「丁丑風災」與及1906年的「丙午風災」造成的風暴潮比「溫黛」更猛烈。根據1937年受災現像估計,大埔滘一帶海水水位約高6米,風暴潮曾達4米左右,死亡人數多達1.5萬。但因年代久遠,未有完整數據而沒有列入正式紀錄)

比較近期的例子就要數2008年的「黑格比」,當時颱風離港約180公里,本港掛起八號風球,但它令到長洲、大澳、九龍東部等低窪地區受海水浸沒。維港及大埔滘風暴潮分別為1.43米及1.77米,碰巧時值漲潮,維港水位達3.53米,僅次於溫黛吹襲時的紀錄(3.96米)。然而歷史數據告訴我們,每當維港海水水位高出3米時,沿海低地就會受浸。


有見極端天氣情況愈來愈常見,加上全球增溫令到海平面上升,風暴潮威脅會愈來愈大。天文台台長指出若果遇上特大風暴潮並加上天文大潮(最高可達約3米),低窪地區如大澳會有疏散計劃,而天文台亦會恆常在熱帶氣旋警告與及手機的特別天氣提示中提醒市民防範風暴潮帶來的水浸。

Reference:
  1. 黃永德、黃梓輝,2008香港的風暴潮預測,香港天文台
  2. 黃永德、黃梓輝,2009颱風黑格比在香港引起的風暴潮個案研究 ,香港天文台
  3. 李本瀅、胡宏俊,2010什麼是風暴潮,香港天文台
  4. K.H. TAM, 1996, Tropical Cyclone and Storm Surge Risk Assessment, Hong Kong Observatory
  5. 江偉,2011熱帶氣旋:在東邊、在西邊?,香港天文台

2014年5月7日星期三

天水圍的街坊智慧 - 剩食分享


廣告時間CM BREAK - 影片參與了National Geographic Awards 2014 紀錄片大賽,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多多按Like。



「人家這樣辛苦為你送食物,好食、不好食我都開心,我不會嫌棄的,我滿足啦。」

天水圍街坊 食物受助人 王婆婆


「我喜歡做義工,當時知道 (這裡) 需要義工派食物,我就來參加。一來可以幫到自己幫到街坊,二來又可以支持環保。還可以食的食物就派給有需要人士,不能食的才丟棄,那我們的填堆區就不會這樣快就爆滿。」

「有衣食大使」義工 Elaine



「我退休前是技工,家住在九龍。今天我住在天水圍,我覺得我過往的工作技能能夠幫助到天水圍區的居民,有時我幫手派食物、有時我又幫手修理手推車、又會幫街坊整電器,我不覺得天水圍是悲情城市。」

天水圍街坊 龍哥
天水圍一直被稱為「悲情城市」,新移民、低收入家庭、高失業率、人口老化的問題一直揮之不去,再加上天水圍位於新界西北,遠離香港中心,加上交通費高昂,居於當地的市民彷彿坐困圍城。即使城外的人這樣看,城內的人沒有放棄過自己,他們運用自己的力量,貢獻整個城市。


香港的堆填區即將爆滿,政府除了擴展現有堆填區,或者增建焚化爐之外,也沒有多大的板斧解決垃圾圍城。不過,位於天水圍的家庭主婦們,已經運用師奶智慧,為社會出謀獻計。天水圍北部有一班穿上紫色POLO SHIRT 的「有衣食分享計劃」食物收集員,她們都是當區的家庭主婦,幾乎每一晚都會推著手推車來到屋村附近的街市收集賣剩的食物。起初支持食物回收的商販數目不多,收集到的食物種類又單一,只有一些不易變壞的蔬菜水果。但後來食物收集員日復日的來訪,愈來愈多商販們應得食物回收員,也有愈來愈多的店鋪支持計劃。而在我們採訪當晚,食物回收員還收集了涼茶、麵包、糖水、豆腐等食物。


淑芳(左)和Jenny 媽(右)因為食物而結緣

食物回收分秒必爭,當食物回收員完成工作之後,社區中心內的一群義工們已經隨時候命,等待分類食物。食物會由街坊義工組成的「有衣食大使」親自送到食物受助人的府上,他們大都是老人家或者是貧困家庭,每一袋食物除了能夠果腹,還是街坊街里的聯絡橋樑。Jenny 媽是其中一位「有衣食大使」,她收到食物後會轉交鄰居淑芳。本來Jenny 和淑芳住在樓上樓下互不相識萍水相逢,就是因為食物將她們連結在一起。

2014年5月2日星期五

訪香港公共交通智庫 香港的渡輪服務能否敗部復活嗎?

繁忙時間在金鐘、北角、鰂魚涌港鐵站,等多幾班車你都未必上得到。紅隧,無論任何時間都是塞車。維多利亞港被填成維多利亞河,兩岸愈來愈接近,可是交通時間並沒有因而縮短。未來數年,再會有多條港鐵支線落成,上述轉車站的人流將會再增加,在現有的建設和系統之下,鐵路只會愈來愈迫。


相反,維多利亞港上的碼頭卻一個個被清拆、或被凋零。香港公共交通智庫幹事 Ticky 在訪問中分析當中原因,「今時今日的渡輪不是渡輪,而是村輪,意指渡輪服務只為碼頭附近的屋村居民服務,對於其他通勤人士來說,毫無吸引力。就紅磡碼頭已言,它只能服務住得比較的黃埔花園居民,如果我是住在紅磡區中,我不會行十五分鐘去搭船,我會直接坐過海巴士,價錢又不是相差很遠,但時間又差不多。」

渡輪往紅磡碼頭 (照片由Ticky Chan 提供)

從北角碼頭遠望九龍一帶


筆者之前經常由北角搭船至紅磡轉乘東鐵,過海段的確是很舒適,不過由碼頭行去紅磡火車站的一段路就很痛苦了,沒有天橋、沒有直接通道,也沒有明確的指示,好天曬落雨淋,我想很多人試過一次後也不會「翻轉頭」再搭船過海。Ticky也認為這是加速渡輪「覆亡」的原因。「中環、灣仔的碼頭人來人往,是因為市中心的人,甚至是半山區的居民都能夠沿著天橋系統走到海邊,加上對岸尖沙咀碼頭又在鬧市之中,交通方便,大家當然樂於使用。反觀其他港內碼頭:九龍城碼頭、觀塘碼頭、三家村碼頭、西灣河碼頭及北角碼頭,它們不是沒有配套,就是偏離市中心。」數據亦反映事實,除了中環至尖沙咀及灣仔至尖沙咀兩條皇牌航線外,其他航線(北角-紅磡、北角-九龍城、北角-觀塘、西灣河-三家村、西灣河-觀塘)都是蝕本收場。

天星小輪的地位應該不被動搖,但其他港內線航線則命運難料

每次船公司經營期滿,政府都會容許船公司加價,又或者補貼他們經費。香港公共交通智庫覺得那是惡性循環,船費加了,市民更不會使用,變相加速埋葬渡輪服務。智庫成員認為,與其政府每次續牌時都要津貼船公司,倒不如做好碼頭的交通配套,如增設免費穿梭巴士來往就近的巴士站、市中心地點和港鐵站,增加渡頭的人流量,才是治本之法。

詳細訪問全文:
解決過海交通問題,還有渡輪可以幫到手 | 創動力媒體

2014年4月10日星期四

大嶼山的海豚,會不會是香港人的前車?

當中華白海豚都離開香港大嶼山水域,我們又可以去那裡?

在筆者眼中,大嶼山並不是醜小鴨、也不是腳趾尾;當然,在當權者眼中,大嶼山除了是個無可估量的大金礦,也是政治投誠的籌碼。然而,對於生活在大嶼山一帶海域的海豚,大嶼山依舊是大嶼山。

洪家耀博士(Samuel),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自九十年代投身本港鯨豚保育事業,也希望視之為終身職業。我們視中華白海豚為香港的象徵,可是近十年來,由於來往珠江口及澳門的船隻愈來愈多,是直接減少白海豚數量的主因,「十年前我香港水域有超過150條,但到了2012年,只剩下61條。」Samuel 亦對政府近來意圖開發大嶼山感到憂心,「機場第三條跑道、港珠澳大橋、東涌、大小蠔灣、交椅洲等地填海計劃、石鼓洲焚化爐、東大嶼發展第三都心等,上述工程都會把白海豚趕入絕境。」

 

政府往往將保育和發展放在對立面,但事實絕非如此,Samuel 曾經做過研究,將海豚保育變為生態旅遊,一樣可以促進GDP,而且不比興建「三跑」低。「我們會質疑這些大型基建是大白象,但政府絕不會令它們成為大白象,因為政府會想盡辦法去提高人流、車流。當使用量到頂時,政府又會興建第四跑道,但我們的自然環境承受不了,我們只是透支下一代或下兩代的自然資本。」

翻開地圖,大嶼山以北是建構中的前海服務區與及深圳寶安機場,興建中的屯門-赤鱲角連接路與深圳灣大橋十號幹線將會連接兩地;2016年落成的港珠澳大橋,將會連接澳門、珠海與橫琴新區。擴充後的香港國際機場,是為了滿足來自珠三角地區的物流與客流。大嶼山是中港融合的其中之一熱點 (另一熱點為新界東北),故政府近來不斷放風希望「郁」大嶼山郊野,正是希望拆牆鬆綁。

屯門-赤鱲角連接路的位置圖 來源:路政署

環保是知易行難,做調查時大家都同意要保護海豚,但當落手落腳去做,又有幾多人願意付出?又有人會覺得環保很「離地」,當我們工作不穩,樓也買不起時,我又如何去照顧海洋生物?Samuel 也很明白港人心態,但他希望每個人多想一步:「開發大嶼山環境,的確能夠促進經濟,做大個餅。但餅做大了,平民百姓能夠分享到成果嗎?若果政府確定將新填地拿來建公屋,我們也會贊成,前提是先做保育,提高海洋生感的承載能力。」前車可鑑,十年前的自由行、十年前的CEPA,又何況不是用此作為理由?今天香港行業單一,租金飛升的代價,就要所有香港普羅大眾來埋單。

延伸:香港海豚的守望者 洪家耀博士

2014年2月14日星期五

共融馬拉松,留意身邊穿上「領跑員」及「視障跑手」背心的跑手

一年一度的香港渣打馬拉松將會在今個星期日(2月16日)舉行,若果你是長跑常客,大概都會發現跑道上有愈來愈多的人穿著起「領跑員」、「視障跑手」的背心。跑步從來都是一個人的磨練,現在要兩個人,一條帶,一條心,42.195公里絕不易走。

失明跑手李啟德、領跑員梁耀忠議員 (圖片來源:創動力媒體)
失明跑手李啟德是全失明跑手,他要完全信賴領跑員及立法會議員梁耀忠(忠哥)的一言一語一動作。「視障跑手也有很多種,有的是弱視,只能看到光暗,他們也可以依稀看到前路;又一些視障跑手有良好視力,但是視野範圍極窄,只能看到正前方的事物。感激忠哥是一個很好的領跑員,剛和他合作時他已經可以準確、及時地提示我轉彎、上斜、落斜。在上年的比賽中,我已經沒有再踩到前面跑手的鞋跟。」

忠哥帶領啟德,需要耳聽八方、眼觀四週,他笑言比跑全馬更辛苦。「我們已經穿著領跑員背心,手持領跑帶,但總有跑手會突然之間在啟德面前切線、甚至急停,我就要力竭聲嘶的叫他們讓一讓路,不過好多時他們都戴著耳機聽歌,完全沉醉在自己音樂世界中。」啟德笑言在開跑時忠哥是聲如洪鐘,但跑到去灣仔一帶時他已經是氣若游絲了。最離奇的一次,有選手可能是太過興奮,將兩個人中間的領跑帶當作衝線彩帶,「若果失明跑手每次跑完馬拉松,都是五勞七傷而回,恐怕將會愈來愈少視障跑手參加。我們走上跑道,其實是想更多人知道失明人士的需要,大家其實都是同路人,向著同一個終點進發。」

亦祝各位在2014年的馬拉松能夠跑出自己的最佳成績。
詳細訪問:失明跑手李啟德及領跑員立法會議員梁耀忠訪問 | 創動力媒體

2014年2月12日星期三

踏破鐵鞋尋遍全港廢墟 | 廢墟達人劉李林先生


人稱劉Sir 的劉李林是聖雅各福群會的社工,他興趣是要踏遍香港的天涯海角,路走多了,吸引劉Sir 未必是壯觀的自然風光,而是一座又一座湮沒了的廢棄建築。
香港廢墟達人 劉李林

大隱隱於市

要找尋香港廢墟不一定要翻山涉水,很多的廢棄建築都隱身於繁忙都市中,例如灣仔的聖璐琦書院和南固臺。劉Sir 曾經於港島南區行山,發現置富花園和薄扶林村後的樹林相當茂盛。經過他的查證,19世紀中葉,牛奶公司買入了南區薄扶林一帶土地用作圈養乳牛,當時牧場幅員廣闊,範圍包括了現時的置富花園、伯大尼修道院、華富村及數碼港一帶的山頭。劉Sir 獨個兒走進那片林地,原本鋪上水泥的馬路變成泥路,當愈走愈入後,泥路也被兩旁雜草完全覆蓋,當時劉Sir 也深感不妙:「我本以為這個廢墟很近鬧市,路應該不難走,所以沒有準備到剪刀開路,可是當我愈走愈入,樹枝藤蔓把前路都封死了。而且沿路來連垃圾都找不到,這裡一定是極度荒蕪!」

身在市區,可是四野無人;聽到由薄扶林道傳來的巴士聲,可是眼見所及連路也找不著,以身犯險,劉Sir 攝得到香港絕無僅有的牧場廢建築。

位於薄扶林村牛奶公司員宿舍後的草蘆

眼看為真,耳聽為實,不問鬼神

劉Sir 除了喜歡探索廢墟,他也是香港海蝕洞的專家,經常出海的他,訪問中提及一個很有趣的海灣:大蛇灣。「大蛇灣真的有大蛇,而且還有長頸鹿、大猩猩。早年曾有人開發大蛇灣成為旅遊景點,特意引入動物道具來裝飾海灘,可最終在大蛇灣生意都是搞不起,而這一群動物又要流落荒島。」

大蛇灣上出現長頸鹿,眼利的劉Sir 一眼就認出這些動物模型原先放置在又一城的餐廳,如今命運都是回歸大自然

大蛇灣不只令到多位投資者損手爛腳,近年來在附近海域都發生過不幸事件,怒海奪走了數命。劉Sir 曾經探尋過盛傳鬧鬼的廢墟,如達德小學、南固台、聖璐琦書院的劉Sir,對於神怪事情又有一套很理性的見解:「很多人說大蛇灣的地運不好,但我覺得這裡意外頻繁是可以解釋,因為去遊船河的客人只要見到陽光與海灘就會很滿意,故此船家會捨遠取近,不會去大浪西灣等偏遠海灣,而大蛇灣臨近西貢碼頭,又能夠合符顧客要求,所以盛夏時海面就會停靠了一艘艘豪華遊艇。遊人多了,那意外的發生機會自然較高。」探尋廢墟多年,劉Sir 笑言不知道是好彩或是不好彩,從未撞上過靈異事件。他覺得很多鬼故事都是虛構,並無現實根據,他曾經去過元朗達德學校,網上傳言小學廁所內曾有女教師吊頸自盡,但他發現廁所內根本沒有橫樑,即使有人想吊頸,也不能夠掛上布條。

盛傳鬧鬼的達德學校

廢墟廢還是不廢?

筆者認識另一派的探索廢墟勇士,他們會把探險的相片紀錄分享到網上,但對拍攝位置、前往方法等絕口不提,因為他們想保護廢墟免受破壞。劉Sir 將自己的探索廢墟照片和行程紀錄編撰成書,可說是反其道而行。「廢墟不像是自然美景,根本不會有美麗風光,也無寶可尋,而通往廢墟的路程大都是相當艱辛,並不是太多遊人願意前往。廢墟不應只由小數人分享,整個香港社會都可以去欣賞、了解箇中歷史,我覺得收收埋埋並不是最好的做法,反而讓更多人知道被遺忘的歷史,那將會有更多人去欣賞、更多人珍惜、更多人保護。」

位於灣仔的聖璐琦書院,已經荒廢多年
多謝劉Sir  簽名

執筆之際,香港政商名人都在推銷開發大嶼山南部土地與及郊野公園非核心土地,本港土地問題一直是眾人之事,廢墟存廢,更是涉及保育、歷史、發展的艱難議題。「保育活化廢墟很難,因為即使留得住廢墟的殼,也不能回復它的靈魂,同時當廢墟被劃入古蹟,它也離開了廢墟的行列。香港的廢墟,每時每刻都在轉變,它們不可能永恆的安置在原地。香港不像日本、台灣有那麼多大型廢墟,因為外地廢墟業主即使想推倒重建,也要花費巨額開支,他們寧願另覓空地發展。」隨著城市發展,廢墟的出路大抵也逃不出清拆、重建的命運,不過劉Sir 坦言仍有大量廢墟可以供遊人發思古之幽情。2014年,筆者都希望劉Sir 能夠發掘更多位於離島的廢墟,並且出版【香港廢墟導賞 Part 2】吧。

鳴謝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參考資料:

  1. 【香港廢墟導賞】 第二版 萬里出版 劉李林著
  2. 聲音訪問 香港廢墟達人 劉李林 | 創動力媒體

攝影、錄影:Chan Wai 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