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3日星期五

三個男人一個墟 - 「趁還有墟」

「墟市的墟,左邊是土字部,那即是和土地、空間有關;右邊是空虛的虛,代表墟市來自空置的土地。」


筆者家住北區,對墟市的印象比較深刻。記得兒時母親大人常常帶著我到上水石湖墟的露天街市買菜。當年的街市沒有冷氣、沒有整齊排列的檔攤,更沒有方便搜尋的分類排列。每個商販都是按著自己的習慣,在自己的「地盤」內做生意。商販們帶來新鮮的蔬菜,也會帶來「跳跳扎」的魚,所以無論晴天、雨天,街市地板都總是濕濕滑滑;還有,在空氣之中瀰漫著的腥味-錢幣的銅味、血腥與魚腥味,都是我對墟市最大的印象。

石湖墟內的街市 (擷取自「趁還有墟」影像節目)

上水站與羅湖站咫尺之間,石湖墟成為自由行南來掃貨熱點,本來寧靜的小墟市已經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短短數年之間,區內已經開設了大量連鎖店,莎莎、卓越、萬寧、屈臣氏。原本服務當地居民的小店,很多都受不起暴升的租金而要結業,或者被迫遷往墟內較入的位置。筆者特別記得石湖墟內新康街中數間老牌電器店,直到今時今日他們都仍然出售「平面方角」的crt 大電視。我也奇怪為什麼在高清數碼廣播全面普及的世代,crt 電視機仍會有市場。意想不到的是,因為訪問facebook 「趁還有墟」專頁,認識到街坊嘉良,而他的家庭也是在石湖墟內經營電器店。

石湖墟全景 (source: 趁還有墟 facebook 群組)

近水樓台,喜愛拍攝的嘉良,他用攝錄機把自己所住的社區紀錄下來。「由於在拍紀錄片時,接觸到不同街坊、小店、小販攤檔老闆等,確實還有很多講不完的故事,故希望建立一個平台,收集市民、街坊與這些墟舖市集之間的故事,那就是『趁還有墟』facebook fan page 的開始。」近幾年間,小店的生存空間日見收窄,在報紙我們幾乎每星期都會看見有舊式茶餐廳結業,又或者一些傳統行業色微。「當時我們拍片,目標未清晰,影片多是拍攝他們『臨死』前的一刻。但當愈接觸得多小店,就發現小店不只是一盤生意,而是枝節橫生,當中包括了人情味,街坊間的關係,與及整個社區的故事與歷史。於是我們希望影片能夠帶多一重意義予觀眾-除了保育和見證外,墟市的人情味與及社區情懷更值得去發掘。」

位於石湖墟內的「潤記單車」,店東財哥因為受傷而停業兩天,等待維修的單車停滿店前。財哥把近況都寫在紙上安撫街坊。 (source: 趁還有墟 facebook 群組)

除了石湖墟外,嘉良和其拍攝隊伍走訪過天水圍河畔的天光墟及深水埗的夜墟。前者的興起,是因為天水圍的設計失誤。因為八十年代政府與財團的「勾結」,政府沒有設立永久街市,提供相宜租金予居民做些小生意服務居內住戶。當年由上而下的設計失誤,做成了今天所謂「南長(實)北領(匯)」,居民面對是比市區更貴的生活費。為了解決生活所需,民間智慧發揮作用,不少附近的農民、漁戶,都會在凌晨時間開檔,為天水圍居民提供價格相宜的食物和生活所需品。

天水圍天光墟情況 (擷取自「趁還有墟」影像節目)

至於深水埗的夜墟,根據嘉良的實在採訪,情況還比「悲情城市」天水圍更惡劣。在天水圍天光墟販賣的貨品都是蔬菜、水果、鮮魚等。但在深水埗夜墟市販賣的多是二手物件,有是舊家具電器,有的是別人穿過的衣服,當中的污跡還會令你懷疑妄服未曾清洗過,更甚至有商販會賣用過的原子筆、鉛筆!「大家一定有行過深水埗鴨寮街一帶,日間的時候有排檔,排檔後有商店。夜墟要等待排檔、商戶等全關門後才可做生意。有需求就有供應,這些近乎於垃圾的物品都有人買,那究竟我們社會於發生了什麼事情?」


「趁還有墟」是突破機構文化及影音媒體部的計劃,希望透過錄像記錄香港一個時代的墟市面貌。該專頁將會在8月至11月,每個月在銅鑼灣誠品書店舉行紀錄片放映會,並且會邀請不同嘉賓,與各位分享趁墟的經驗,重組我們社區之間的脈絡。第一階段共四集系列節目已製作完成,希望找到合適的大眾媒體播放。同時嘉良亦歡迎關注墟市小店生態、社區重建、本土文化等議題的單位,又或者對記錄片拍攝、錄像、剪接、採訪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facebook 專頁上聯絡他們。

《趁還有墟 ﹣ 細味買賣之外的人情》系列講座及影片放映會 (source: 趁還有墟 facebook )

《趁還有墟 ﹣ 細味買賣之外的人情》系列講座及影片放映會
地點: 銅鑼灣希慎廣場誠品 9/F Forum


第一場:從街坊故事說起
23/8(FRI)19:30 ﹣ 21:00


第二場:現代城鄉故事
27/9(FRI)19:30 ﹣ 21:00


第三場:墟的日與夜
25/10(FRI)19:30 ﹣ 21:00


第四場:墟的迷思與想像
22/11(FRI)19:30 ﹣ 21:00


參考資料:

1. 「趁還有墟」facebook 專頁

2. Vivian Kwok, Colonial Deal built “City of Sadness”, SCMP, 06-DEC-2010

3. 《九廣揭露2》訪問「趁還有墟」facebook 專頁管理員伍嘉良



2013年8月14日星期三

訪 Community Weather Observing Scheme (CWOS) 社區天氣觀測計劃

有人覺得,因為科技,人和自然的距離愈來愈遠;但是我覺得,科技卻將人和天文氣象拉得更近。從前看天氣照片,來源都是由官方天文台、氣象站提供,但是現在,每當天朗氣清時,總會有一大班攝影受好者走到香港各區拍攝自己心愛的照片:從大帽山山頂、到山頂盧吉道,由屯門青山之顛,到香港之南極的蒲台島,都逃不過光圈、光圈的捕捉。網友們安在家中,就能看見這一千平方公里的小島上的氣象萬千。


在初夏,記得有一天突如其來的「打石湖風」,本來陽光普照的下午,在不夠半小時內變得山雨欲來,後來更狂風大作。有攝友在港島山頂拍下風起雲湧的情境,整片黑雲籠罩著九龍半島,那真是相當震撼的照片!自此,我認識到了一個很有趣的facebook 群組:「社區天氣觀測計劃(community weather observing scheme, CWOS)」。

CWOS facebook 專頁


有機會認識到這個Facebook 群組的管理員譚廣雄先生(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得知CWOS 是一個半官方的群組,目標希望能透過照片,令到網友更留心天氣變化,做到減災防災的效果。群組在2011年已經成立,但都是在近半年才漸漸多人認識。「天文台其實都覺得天氣預報不可能再是單向,而是要雙向,著重與市民互動,所以我們開設了Facebook 群組。開初可是反應都不是太理想,可能是未懂得如何去『玩』。而就是因為今年初夏的石湖風,才令到CWOS 『彈起』!」

2013年4月30日颮線橫過香港時由陳燕明小姐拍到的照片。(from CWOS

因為有網友在港島拍攝到打石湖風前夕的天氣圖片,看見黑壓壓的雨雲籠罩了整個九龍半島,那是個相當震憾的相片。「就是有網友拍下了石湖風照片,不斷地有人share 相片開去,那我們的群組就被人認識了,而當天群組讚人數就直線上升!」為了實踐防災目的,天文台就立時把打石湖風的成因、過程和破壞,以相片分式呈現在網民眼前,做到教育的效果。

Photo taken by K.H.Tam at Government Flying Service Headquarters at Chek Lap Kok,from CWOS


香港是個被祝福的城市,沒有火山爆發、沒有地震海嘯,只有夏季來襲的颱風(但有力牆拱照香城),天災看似離我們十分遙遠,但危機卻未曾離開。日本、東南亞、台灣等都是港人熱愛的旅遊地,可是沒有人能預計到下一次的南亞海嘯、311 東日本大地震、921台灣大地震何時會來臨。及早知道氣象變化,及早學會防災措施,就能夠趨吉避凶。

2013年6月10日颮線橫過香港國際機場時由 K.H. Tam 在政府飛行服務隊總部拍到的照片。 (from CWOS)

直到現在,CWOS的Facebook群組已經有超過五百人讚好,根據譚sir所言,Facebook 內有十多位,居住於香港各區的攝影愛好者共同管理,他們不斷地提供天氣照片,使整個頁面更豐富。因為CWOS,譚sir認識一居於天水圍的網友,她每天早上拍下天氣相片後都會轉發給他。「我索性為她開設了Facebook 戶口,開初她不懂得使用,但現在她已經能夠在Facebook 中定期分享圖片。」從前,天氣影響人的生活,今時今日,互聯網又改變人的生活,可是人和天氣的關係,卻未曾改變。


注一:天文台最新推出的iOS手機程式「ICWeatherOS」已供下載,蘋果用戶拍攝天氣照片,撰寫天氣觀測報告,並將報告上載至他們在臉書(Facebook)或微博上的個人社交網頁。用戶亦可利用這個應用程式觀看其他人的天氣觀測報告。現時該應用程式將天氣觀測報告分為四個不同的主題,包括「能見度」、「雲」、「天氣」和「熱帶氣旋」。

iCWeatherOS 畫面

注二:如果讀者家中有收藏到《中國雲圖》一書,可以到cwos 與譚sir 聯絡。因為年少的譚sir 都是受這本書的啟發,而加入天文台,但他的典藏已經散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