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涼,秋意姍姍來遲,身邊的朋友都在問道:「喂,不如一齊去大東山行山囉?我想去睇芒草呀。」我心想,秋冬時分的大東山又變成另一個旺角了。據本人非精準統計,問這個問題的朋友,通常都是比較少行山的一群。當他們看到朋友在FB 分享,又或者報紙雜誌報導之後,就會腳癢癢想出走。
 |
大東山是著名的賞芒草的地點,秋高氣爽的山季,遊人駱驛不絕 |
幾年前,
攝影師夏永康為陳奕迅在大東山拍下的一張相片,成為了《Taste the Atmosphere》的封面照;加上面書上不少朋友都在大大小小的攝影群組中分享大東山賞日出、看芒草的壯麗風光,這個大嶼山第二高峰、香港第三高峰之美景才能夠不脛而走。
 |
登山時緊記回頭,背後的風光隨時更加美麗 - 由大東山望向鳳凰山 |
 |
登上大東山之路 - 鳳凰徑第二段 |
 |
芒草季節開始,遊人陸陸續續登山 |
遊大東山,最親民又方便的路線就是沿著鳳凰徑第二段,可以順利由梅窩南山出發,也可以逆走由伯公坳起行。如果遲了出門口,但又想趕在日落之前上到山頂,那你就可以選用全港難度最高的郊遊徑 -
黃龍坑郊遊徑由東涌上山。
後記:秋冬芒草盛開季節,我估計年復一年的筆戰輪迴又會再出現:
報導行山路線 > 吸引一大班遊人上山 > 山上芒草遭到破壞,又或者有人留下垃圾 > 網上曝光 > 批評媒體報導 > 然後呢?就沒有然後了...
對此觀點我並不同意,破壞自然風光不是因為風光本身,也不是報導者的問題,而是遊人有欠公德。要守護自然環境,不可能把它獨立起來,孤芳自賞,反而要將自然環境將人的生活緊扣起來,令人覺得這處生境是一片不可多得的休息好地方。面對現今政局,在上位者要破壞一片自然生境的力度遠遠比我們平民百姓來得要狠、要快、要容易。若果守衛自然郊野都是來來去去那幾十人,這和未戰先輸也沒有太大分別。喜歡分享或創作的朋友,我們要做的是灌輸:「take nothing but photos, leave nothing but footprints」這條登山黃金教條。
再後記:要賞芒草,也不一定要迫上大東山,香港也有很多大山,如
大帽山、
紅花嶺一帶都會有成片芒草,可供影FB大頭照,又或者去幫女神影相片去呃LIKE。分流一下遊人數,對大東山也自然環境也是一件美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