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5日星期一

友記車仔

「友記車仔」的店東李伯,雖然已經八十多歲,但他依舊是一個「手工機械迷」。他每天晨早起床,為開店作準備。當他知道我們來訪,也準備了很多好手藝去讓我們大家眼界。


位於界限街街頭的友記車仔

年輕時的李伯在成為專業的木車工匠前,曾經在印刷廠中工作過。那時候,他已經發現到自己的天賦,就是過目不忘。「從前的印刷機不像現在可以自動換新紙,我們要一張張的把紙放進去,在印刷文字前要必須確定紙張是畢直。」李伯一直用雙手比劃著當時印刷的過程。「我由小到大都沒有學過印刷,但是我看了一會就明白了。」李伯沒有把過目不忘的天賦,與及對手工藝的濃厚興趣埋沒,因為他一生人都是與木頭、金屬及打磨工具為伍。「以前工作時,我很喜歡去看別人做手工藝,無論是印刷、修整鎖頭、或者是裝建木頭車,全都沒有人教過我。那時我一邊看,一邊記,然後就自己不斷的嘗試。」誰不知,李伯一做木頭車,就做了一個甲子。


友記車仔就由李伯、李太夫婦共同經營


訪問時,李伯如數家珍的把掛在牆邊的鎖頭拿出來,向我們解釋鎖頭的原理和修理技巧。「每個鎖頭都有不同的鐵珠,我有時要逐粒逐粒的放進去試。」李伯熟練地把案上的小鐵珠一粒粒放進鎖頭裡,再扭動鎖匙。我感到驚訝,因為李伯這個年紀,也可不戴眼鏡,準確的把珠子放進小洞裡。除了精準視力,李伯的力氣仍倒不少。每當收到訂製木車訂單時,他都埋首在自製的車床前,把長短不一的鐵片打製成不同形狀,焊穩在木車的各關節上。李伯拿著大鐵錘和鑿子,往鐵片重擊幾下,那鐵片就成為了李伯想要的形狀。製造木車車輪也是一個相當具挑戰的程序,因為輪子必需要近乎完美的圓形,車子才會順暢移動。為了令移動時更省力,木頭車四個輪子中間都會裝上「啤鈴」,把洞子鑽得太深入,或是太淺,「啤鈴」都不能抓緊輪子,都會令車子行動不暢。


李伯自製的車床

友記車仔準備了大小不同的啤鈴,安裝在不同大小的木頭車車輪中

李伯所購入的啤輪都是「來佬貨」,有來自意大利、英國、芬蘭,雖然貨品較貴,但卻一分錢一分貨!

若果說李伯是「友記車仔」的總工程師,那李太就是公司的公關能手。


李太經常改良手推車的設計。她知道手推車的底盤常常受撞擊,為了令車子更耐用,她建議丈夫把防撞膠裝在車盤的四隻角上。

「我們製的車子,都是其他人的『搵食工具』,他們從事清潔、運輸、環保回收,他們大都是收入不多。我們的木車要堅固耐用,因為我不想他們用壞了又要換一部新車……只要你來過『友記』買車,我都會為你作終身保用!」對於這種的商業模式,你我也會感陌生,因為我們的手提電話、影音器材等,都會「巧合地」在保用期後不久出現故障。商家要賺錢,實會想盡方式去「巧取豪奪」。李太卻認為,盡善盡美地做好貨物品質,就是最好的宣傳。「每個人來買木頭車,都會覺得很好推、很耐用,他們自自然然會把我們的口碑愈推愈遠、愈擴愈大,所以我不怕沒有生意的。」而確實,「友記車仔」口碑是相當好。李太憶起,兩老曾經為附近玉石市場小販製造防水防滴的鐵箱,因為手工超卓,最終得到其他商戶的青睞,接得十多張訂單。又有一次顧客訂製百多個大型舊衣回收鐵箱,李伯、李太拼盡產能去趕工,每天出產十多個大鐵箱。

在拍這張友記車仔「硬照」前,李太告訴我經常有路人走過店面,希望為李伯、李太拍攝相片,他們也從不介意。


李伯李太拿著之前的訪問報導,那就是最好的宣傳。無論是酒店集團、社區組織、更甚是外國設計師,都曾是他們的客戶。


我在訪問之前,也不能白為什麼現在還有人要買大木車,一來它既不能摺,又沉重,而且即買即用的手推車又成行成市,我實想不出它的市場定位。在訪問後,「友記車仔」對自己出產的貨品相當自信,自信來自他們的專業,來自他們對木車的嚴謹要求,來自顧客對他們的信賴。未來也許有人會問我,提倡保育小店文化,保留小店特色,那究竟它們是什麼?




我想我已找到答案。

訪問聲音節目:九廣揭露第五集 - 訪問友記車仔
收聽連結:
主持:徐永亮、甄子程
嘉賓:友記車仔店東李伯、李太
剪接:Bonnie Tang
撰文:徐永亮、Bonnie Tang和甄子程
攝影:徐永亮、甄子程
監製:Steven Kwok
節目總監:甄子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