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嶺馬屎埔村,從前是一條相當具規模的農村,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全盛時期曾經有700百戶村民從事務農工作,但現在香港農業息微,村內就只剩下百多戶村民,且大多數都是老人家。因為香港住屋問題急需解決,要覓地建屋,香港政府決定發現新界東北部的大量鄉村土地,才知道馬屎埔村已早早被大地產商「落釘」,超過八成土地已經落入財閥手中,只要政府決定實行東北發展計劃,單單只是賠償土地已經是天文數字,還未計日後建樓後的利潤。
馬屎埔村村屋 |
有幸前來位於馬屎埔村的「馬寶寶社區農場」,訪問到兩位全職務農的八十後農夫。在訪問當天,已經看見有工人用手推車,把一圈圈的鐵絲網從村口運進村子。「馬寶寶社區農場」的人員向我們說,他們是大地主聘用的工人,經常收到上頭指令,要在村內已買入的土地上圍起鐵絲網,不讓別人進入。不過因為工人都是外來人,根本不知道土地的確實位置,而且農村也沒有明確的地標,所以工人們也會有意無意之間圈錯地,亦引起村子生活的村民不滿。從前馬屎埔村是良田千畝,但因為收地之故,良田變成荒地,荒地長滿雜草,因此蚊患相當利害。在訪問當天,筆者的手臂已經多了數十處蚊叮痕跡。
馬屎埔村內八成土地被土地發展商「圈起」,即使田地能用作開墾,但亦無奈無人打理而長滿雜草 |
兩位農夫智豪和嘉燊,成長於八十年代的新界,他們都回憶兒時環境綠蔭處處,生機盎然的境象。相比在2013年的今天,此等環境已經是買少見少,取而代之是密密麻麻的屏風高樓。在街上行走,已不可能用「舒服」兩字來形容。時代進步了,可是生活環境退步了,想必是我們社會發展模式出了問題,大部分港人生活在都市中,都市生活必然帶來能源的浪費。加上我們整個經濟系統都是由消費去推動,層層相扣的產業鏈,物質的浪費更是驚人。為了實踐簡約的生活,智豪和嘉燊用雙腳,親親腳下的土壤;用勞力靠雙手,種植出最天然的農作物;用最謙卑的心,去順應大自然。
馬寶寶社區農場內有種植木瓜 |
馬寶寶農場推動有機種植 |
廢物利用,將收集回來的膠樽用來支撐起防蟲網 |
香港除了因為「地少人多」,沒有廣闊的生活空間。地方少,就連容讓我們去發夢的空間也被扼殺。智豪和嘉燊希望在香港尋找自己的生活方式。看在自己所栽種的瓜果成長、成熟,再新鮮、健康、保證生機無農藥的食材交到客人手上;又或者把親手種植的食物予家中父母與朋友分享,就是農夫們最滿足的心願。農夫在旁人眼中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行業,但智豪和嘉燊無悔走進農田。嘉燊在聚重遇中學同學,當年中學的高材生,理應踏進白金升降機,仕途一帆風順,但代價是面上已經找不到從前般朝氣勃勃,因為工作的壓力把他摧殘得「不似人形」。人人都應該有夢想,可是能夠夢想成真的又是寥寥可數,因為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押下現有的生活模式。智豪務農,過程中他要面對各樣突如其來的挑戰,訓練到到他敢於面對恐懼,包括離開現有安全區的恐懼。
「摘去鮮花,然後種出大廈,文明是種進化。」發展背後,能夠讓香港人回憶的地方愈來愈少。 |
訪問當天,正好是馬寶寶社區農場的農墟。墟市開放時間:每周三、日下午二至六時。 |
後記:
訪問過後,「馬寶寶」的人員向我們說了一些很有啟發性的說話,在此,我也希望與各位分享:
發展商,總是覺得住在城市高樓內才是文明、舒適的居住環境,這些數十年樓齡的石屋如何比得上玻璃華廈。因為發展商是居於城市,而香港大部分人又是居於城市,所以這個論述的確有市場。不過在馬寶寶生活的老人家,他們在數十年前辛辛苦苦儲錢,買下馬屎埔村的土地來建屋,希望在此頤養天年。他們根本不會搬,也不會要你的錢,更不會跟你去上樓住。叫那一班老人家上樓,根本是叫他們早點去死-沒有朋友、沒有活動空間、沒有新鮮空氣。香港這小地方,居住了七百萬人,實際卻有無數的版塊在運作,因為一個舉動,使其他版塊傾軋,必然是紛爭的開始。
我在想,近十年香港施政不斷開倒車,原因不就是如此嗎?
節目訪問鳴謝:
主持:徐永亮、Haru Cheng嘉賓:馬寶寶社區農場全職農夫智豪、嘉燊
剪接:Bonnie Tang
撰文:徐永亮、Bonnie Tang和甄子程
監製:Steven Kwok
節目總監:甄子程
《九廣揭露》訪問節目teaser:
整集訪問內容重溫: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