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6日星期一

找尋香港好聲音 - 聲音圖書館

代表香港的聲音是什麼? 是羅文先生的獅子山下, 還是歌神與吹神合唱的同舟之情? 抑或是每天上班上學你都會在地鐵站聽到你:「請勿靠近車門?」
香港好聲音?
聲音是個很有趣的載體, 它不像光線般能夠在真空環境中穿梭, 聲音一定要依靠媒介去傳播。聲音, 就是音波與空間的有趣結合。聲音的本義其實很簡單, 但是因為人有情感表達, 為聲音賦予了不同種類的意義。美國作曲家Alvin Lucier 曾經進行個一「實驗」, 名為「I am sitting in a room」: 他在密室之中裝置了一個擴音機, 他對著咪高峰說話, 同時聲波會在房子之中反射, 之後再回輸入擴音器之中。聲音經過無數次的反射、擴大、再反射、再擴大, Alvin 的說話就會失真, 語言變成諧音, 也就是回到聲音的基本。裝置表達了聲音與空間的互動關係。



生活在香港實在是太忙, 我們的感官無時無刻都在運作。搭車時玩手機、下班時聽MP3、回到家中又緊貼在電腦面前看facebook,爆炸性的圖像、聲音、影片在網路上無止境的增長, 它們成功搶攻了我們僅有的生活空間。聲音掏腰包的創辦人楊陽告訴我們, 原來耳朵是可以如此休息, 原來聲音的空間是可以這樣大。「平時我們常常用耳機聽音樂, 聽的都是電子訊號, 久而久之我們的聽力會減退, 不單是接近收能力, 也是分析能力。我們應該脫下耳機, 放鬆自己的耳仔, 試試自己能夠聽到距離多遠的聲音, 慢慢練習, 其實我們生活中的聲音也是很豐富的。」而由藝術團體聲音掏腰包成立的聲音圖書館,正正是推廣香港的聆聽文化。

聲音掏腰包創辦人楊陽

那聲音圖書館是否要推廣聲音保育呢? 楊陽反而覺得這是種教育, 聲音和空間息息相關, 能夠讓更多人關注聲音, 同時也是關注我們生活的空間。每逢大時大節, 在每個港鐵站、超級市場、大型商場中都會播放一些「輕音樂」(easy-listening music), 但原來這也是一種霸權。「這類型音樂很易入腦, 一旦進入就會揮之不去。每一個公共地方, 都是在播放相同的音樂, 這種單一其實很可怕...我很建議管理當局可以播放不同種類的音樂, 可以邀請獨立樂隊來演奏, 又可以播放大自然的聲音。」經常有人會覺得聲音圖書館是為香港保育瀕危聲音, 但楊陽覺得保衛多元的音樂領域, 保衛受眾的想像空間才最為重要。
聲音需要空間

回到開始的問題: 代表香港的聲音是什麼? 「其實根本上沒有一種聲音能夠代表香港, 因為即使是同一種聲音, 每個人聽到的也是獨一無二的。」形象化一點地說, 聲波從音源以輻射形式向三維空間擴散, 因為每個人的距離音源的位置和方向(三維座標)都是不同, 所以聲波到達的時間、強度都會有所不同。再以聲音做例子, 幾年前, 中環天星碼頭與及鐘樓, 因為中環填海計劃而要被遷拆。市民都趁機會用錄影機、錄音機留下那隻和英國倫敦大笨鐘同祖同宗的最後鐘聲。如果在中環海旁上積累了十萬人送別鐘樓, 他們都在同一時間錄起鐘聲的話, 那十萬個聲音檔案都是獨一無二, 它們共同構織了一幅比較全面和立體的歷史聲音定鏡(snapshot)。「所以根本不可能有一把聲音能夠代表香港, 那樣只會把聲音壓平的! 」

正正因為每個人聽到的聲音的是獨一無二, 聲音圖書館正正希望有更多的採聲人, 收集香港不同時間、不同地區的聲音。「我們不會要求採聲人要受過專業的錄音訓練, 也不會強制他們要用專業儀器。因為我們講求的是採聲的過程。」楊陽認為一班人走在一起, 用自己的耳朵, 感受四圍的聲音, 也是一種樂趣, 亦都是我們最為珍惜的時光。當愈來愈多人用自己的方法採聲, 那樣就能築構起一幅更全面、更立體的香港聲音地圖。

延伸閱讀:
1. 聲音圖書館首頁
2. 九廣揭露 訪問聲音圖書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